东帝汶不怎么多的人口里,有个人数更少的华人社群。他们坚持着传承中华文化,也计划把停办半个世纪的帝力中华学校重新办起来,让中文和中华文化能继续在当地播种。推动复办中华学校的是东帝汶中华总商会会长张芳霞。她说,学校1967年开课,但1975年因东帝汶局势动荡而被迫停课。当地华社为了让后代能继续接触华文华语,在周末开设语言班。
张芳霞表示,“第一、第二期的语言班,授课的是从中国过来、有教学背景的的商人。他们平时都做生意,只有周末有空。孩子们平日也在学校上课,星期五下午和周末才有空,我们就用这个时间教学。”若在平日,校舍由教育部借用,供约300名孩童上课。商会正与教育部商讨合作,在教授官方使用的葡萄牙语之余,也把中文和中华文化元素纳入在中华学校教授的课程。“一定得包含中华文化的元素,因为懂得中文思想、中华文化的人,素质和思想不一样。”张芳霞透露,教育部认为中华学校的教育水平和师资都比较到位,希望在中华学校打造模范学校。
中华学校将建新的教学楼,张芳霞也有意增建职能培训中心,培养旅游业、电工、电脑、修车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填补东帝汶人力资本的不足。教学楼预计耗资20万美元(约26万新元),职能培训中心则需120万美元。张芳霞说,当地华侨都愿意为工程拨款。东帝汶约130万人口中,华社占2万多人或约2%。当地华侨还有“老侨”和“新侨”之分,老侨指的是已在当地落地生根的第三、第四代华人,以客家人为主;新侨则多指东帝汶独立后才来的,大多来自中国福建。
张芳霞说,目前约有六七千名老侨,新侨约有2万人。华人的传统习俗在东帝汶也得到保留,如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等节日。当地还有一座近90年历史的关帝庙,经过二战及1970年代和1990年代的动乱,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庙宇的传奇色彩,吸引当地的非华人也进庙上香。
虽然只占国家人口的极少数,但东帝汶华社却有着巨大的经济贡献,当地的知名商场和酒店大多由老侨经营。即使东帝汶历史上经历数次动乱,他们依然心系这片土地。经营东帝汶最大商场帝汶广场(Timor Plaza)的松叶集团(Jape Group),由已故当地华商叶钢书创办。1975年,东帝汶爆发动乱,叶钢书移居至澳大利亚达尔文,2002年东帝汶独立后才回到故土,参与投资建设。
松叶集团董事长、叶钢书的儿子叶富恭表示,当时联合国结束驻守任务,撤离东帝汶,大多数人都对东帝汶的局势惴惴不安。但局势越是如此,叶钢书就越觉得做为东帝汶商人,有必要起带头作用。“父亲觉得我们是本地企业,带着资金帮忙国家建设,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那时很多人对东帝汶没有信心,但我们还是开了这座商场。别人看到你投资,慢慢就有很多人带着资金过来,经济也就跟着活动起来。”
来源: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