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English
首页 > 中心动态 > 正文

2024年东南亚经济研究专家观点(上)

作者: 时间:2024-12-31 点击数:

2024年11月9日,“世界变局下东南亚区域与国别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和汕头大学商学院共同主办下展开,来自国内外近80位专家学者围绕五个议题展开探讨。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汕头调研时指出,“团结海内外华侨共同实现中国梦”。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如何打好“侨”牌成为汕头发展的时代新使命和战略新方向。区域国别研究的目的是增进不同区域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理解与文明互鉴。当今,世界联系越紧密,区域国别研究就越重要。其中,东南亚地区作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显重要,因此本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本期《简讯》中主要呈现前两个议题的内容,涵盖翟昆、林伦伦、王勤、梁育填、林跃勤、曹云华、李程骅、刘伟、甘永涛学者的观点。


议题一:世界变局下东南亚区域国别研究


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全球意义

翟崑教授

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目前,从全球格局的视角来看,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对从事东南亚研究的青年研究者而言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在当今背景下也有着全球意义。翟崑教授认为,从1991年至今,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这三十多年间东南亚地区未发生过战争;另一方面,以东盟为主要代表的地区组织及其国家,在地区秩序博弈尤其是大国的博弈中,获得了一片自己的天空,出现以“东盟+”结构为主要特征的东南亚地区秩序。这两则变化是东南亚地区的独特特征,无战争使地区得到发展,且能在大国环绕的环境下仍保持较大的战略自主性,这在1991年后冷战格局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这使得东南亚地区秩序的变化在国际关系或区域国别的视角上都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接着,翟教授依次介绍了东南亚地区秩序的特点、进展程度、面临的问题,以及全球意义。首先,翟教授指出,研究地区秩序和国家发展面临的终极问题是地区的生死存亡、兴衰起伏,以及地区是否应当存在;若存在,则地区发展态势是好是坏,关乎地区秩序的正走向或负走向。从过去几十年来看,东南亚地区整体上走向正向的秩序,不仅没被消灭,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发展模式,甚至拥有了自己的地区组织,并通过组织与大国建构了制度化合作关系,出现了如“东盟+”等在国际关系领域里自成一派的研究领域。综上,翟教授将东南亚地区秩序概括为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地区秩序。


进一步地,翟教授指出,该秩序目前的问题在于其是否有更大的承载力。一方面,承载力来自内部的张力;另一方面,受到外部大国的挤压。翟教授重点说明了大国挤压带来的外部压力,中美皆试图在东南亚地区构建有各自特点的体系,因此该地区最大的矛盾仍是中美秩序结构的竞争,中美竞争在学界中被描述为“中美体系性非对称战略博弈”。目前,中美皆没有打碎东南亚地区秩序结构的意愿,但也在部分问题上存在分歧。


最后,翟教授提出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的全球意义:第一,东南亚地区的正增长秩序具有全球示范的意义,能否到别国或地区复制;第二,为“全球南方”提供范本;第三,研究东南亚地区秩序构建问题有可能实现世界级的贡献。此外,翟教授还额外强调研究的微宏观结合,宏观判断应有微观支撑。



从敬神到文化认同:东南亚各国潮州会馆的建立和功能演变

林伦伦教授

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

“营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一种特色文化,而这种文化不止在海内存在。实际上有潮汕人的地方就会有“潮州会馆”,而有“潮州会馆”的地方也就会有“营老爷”。林伦伦教授从敬神到文化认同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东南亚各国潮州会馆的建立和功能演变。


首先,林伦伦教授提出,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东南亚的潮人约有1000多万。关于东南亚潮人的来源,可能早在唐宋时代就有了。有文献资料记载,明清两代到海外谋生的先侨,绝大多数是从樟林港出发的。又有史料记载,从1822年至1858年年间,旅居暹罗的华人从4万多人增至150多万人,其中88万多人为潮州人。1860年汕头开埠。1862年,英国渣甸汽船德利士汽船公司汽船进入汕头港。随后,德法俄等9国汽船公司进入。1869-1948年80年间,经过汕头港出洋人数凡585万多人。


接着,林伦伦教授分别讲述了海内潮州会馆和海外潮州会馆的历史:(一)国内的潮州会馆: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人。潮人南下又北上,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等地留下了众多的潮州会馆,其历史久远,可以追溯到明代。早在明代,潮商就在金陵(今南京)创立了潮州会馆。(二)海外的潮州会馆:马来西亚马六甲潮州会馆成立于1822年,至今202周年。泰国潮州会馆1938年成立,是世界最大的华侨华人同乡会。除此之外,潮州会馆在东南亚各国均有分布。


最后,林伦伦教授分别说明了海内外潮州会馆的社会功能:(一)国内潮州会馆的社会功能在明清时期的会馆大体可分为三种:试馆、潮商会馆、同乡移民会馆和驿站。(二)东南亚潮州会馆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四类:①联络乡亲,敦睦乡谊;②服务当地社会,从事公益慈善;③发展工商,促进经济;④重视文教,兴学育才。


总而言之,林伦伦教授认为潮州会馆的作用意义非凡:通过敬神的信俗活动,敦睦乡谊、凝聚人心;通过敬神的民俗活动,把潮人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下来,把根留住。



世界变局下东南亚研究--《东南亚蓝皮书》十年研创

王勤教授

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原主任

王勤教授从编写《东南亚蓝皮书》的十年经历出发,分享了个人体会以及国内有关东南亚区域国别蓝皮书的编写现状,以此透视国内东南亚研究状况。


首先,王勤教授展示了厦门大学《东南亚蓝皮书》2012至2023年十年研创的历程,以及国内外其他研究机构或单位有关东南亚研究的蓝皮书。从蓝皮书的基本结构可以看到,蓝皮书主题聚焦于东南亚地区发展,跟踪各国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发展态势,对东南亚地区近期和中期发展进行分析与预测,以揭示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中东南亚地区发展的格局与趋势,从而为中国的外交战略和周边策略提供决策依据。蓝皮书章节主要分为总报告、地区报告、国别报告、专题报告、附录五大部分。


其次,王勤教授说明了蓝皮书的选题意义和东南亚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重要性。第一,东南亚地区发展的蓝皮书选题是有意义的,其影响因素包括东南亚地区崛起、东盟区域一体化、全球疫情、东南亚政局、东南亚经济波动和对外关系调整等。第二,东南亚在区域国别研究中具有重要性,主要考虑到东南亚在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在“双循环”中的重要位置、在“一带一路”中的地位和作为大国战略博弈的热点地区。


最后,王勤教授提出对东南亚研究的几点看法:一是要能有坚守东南亚研究领域的精神;二是做到跟踪研究,避免常识性错误和低级错误;三是推进跨学科、跨专业的东南亚研究;四是重视东南亚研究的统计应用。



中国企业出海东南亚的新动向

梁育填教授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逆全球化引发的脱钩断链风险,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呈现出新的趋势。梁育填教授在此背景上考察中国企业出海情况,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新趋势。梁教授指出,在新的政治经济背景下,中国产业走出去进行海外投资,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包括诸如环南中国的东南亚南亚产业带、环西欧的东欧北非产业带等新产业带。俄罗斯、中东等新兴消费市场的形成,也是中国企业出海的原因和结果。在中国企业出海投资中,东南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热点区域。


其次是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的新动向。梁教授实地调研发现,中国企业投资东南亚尤其关注贸易风险、降低成本、当地资源、当地市场、产能合作等因素。每个行业具体的变化也各有特色,以纺织服装、玩具家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追求低成本的生产布局;以电脑、手机为代表的规模导向型产业,其产能布局则与地缘经济联系密切;以机械、汽车、新能源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则更多以市场为导向。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投资的主要空间载体为加工制造型、资源利用型、农业产业型、商贸物流型。


最后,梁教授提出他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与国别研究思考,建议企业出海应该:(一)重视东道国制度文化环境;(二)“政府+第三方+企业”模式抱团出海;(三)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四)做好国际化、本地化经营。梁教授还表示应该推进中国-东盟空间规划的对接、加强国别重点投资区域的规划研究、分类推进中国-东南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合作。



议题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


“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中的机遇与挑战

林跃勤教授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国际部主任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亚洲经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中国社会科学院林跃勤教授对亚洲经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与挑战,以及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和应对策略进行相关汇报。


林教授首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概念解析,强调共同体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理念相同、愿景目标一致、权责均衡、行动规则协调以及命运与共。他引用了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的共同体理论,以及马克思、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哈贝马斯的相关理论,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进一步探讨了亚洲经济共同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意义和支撑。林教授指出,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并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模式。


接着林教授讨论了亚洲经济共同体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包括外部势力干预、区情复杂多样、发展水平及目标不一等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包括加强沟通与协调、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保持亚洲经济协同立场和团结协作,以及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林教授特别强调了中国在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到,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RCEP提质增效、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等方式,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动力和支撑。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处理与日本、印度、韩国等亚洲大国的竞合关系,以增强区域合作共识。


最后,林教授提到尽管亚洲经济共同体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各国的共同努力和中国的支持,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建设将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重要的动力和支撑。林教授呼吁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亚洲经济共同体的发展,以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一带一路”共建下东南亚社会中的客家人

曹云华教授

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原院长

说起泰国华侨华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潮汕人,他们的财富,他们在泰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其实,客家人在泰国同样历史悠久,他们在泰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样不可小觑。曹云华教授就“一带一路”共建下东南亚社会中的客家人展开论述,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泰国华人社会概况。海外华人从来就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许多小的群体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和多元的社会。泰国华人以潮汕人、客家人、闽南人等方言群体为主。尽管华人群体在泰国高度同化,但他们仍保留了民族特质。泰国华人约占总人口的11%-14%,其中客家人约占16%。族际通婚较为普遍,尤其是华人与泰族之间的通婚,促进了两者的文化融合与社会融合。


第二,客家人在泰国的迁徙与发展。客家人迁徙泰国的历史可追溯至宋末元初,随着明清时期汕头港的开放和定期航班的开通,来自粤东的客家人(尤其是丰顺、大埔的客家人)大量前往泰国,其中部分人被称为“半山客”。半山客大多来自潮汕地区,尤其是饶平、揭西等地的客家人。他们早期在曼谷和暹罗湾沿岸定居,后随着泰国铁路的修建逐步向内地扩展。泰北四府(如清莱、南邦、帕府)的开发与繁荣,深受丰顺籍客家领袖詹采卿的影响。客家人凭借勤劳与韧性在泰国扎根,涉足农业、商贸、采矿等领域,逐步形成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至今仍在泰国各地保持着显著的文化和经济地位。


第三,客家人对泰国经济社会的贡献。客家人对泰国经济社会的贡献深远而多元,凭借勤劳务实的精神,他们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卓越成就。在基础设施方面,客家人积极参与泰国的早期开发与建设,包括在泰北地区铺设铁路、发展碾米业和酿酒业等,为当地经济打下基础。商贸领域中,客家人开设众多商行和市场,在曼谷、泰北、泰南等地建立商业网络。工业化进程中,客家人尤其在皮革、纺织、糖业等行业取得突出成就,以创新推动了泰国工业发展。此外,许多客家人致力于公益事业,资助教育、建设医院等,积极回馈社会,成为泰国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下长三角产业东南亚转移

李程骅教授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力量。长三角产业向东南亚的转移不仅是成本优化和市场接近性的自然选择,也是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的结果。李程骅教授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下长三角产业东南亚转移展开了演讲。


首先,李教授强调,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响应速度,同时促进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例如,纺织服装企业在东南亚的投资设厂,不仅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也更接近目标市场,提高了产品的市场适应性。此外,通过将长三角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与东南亚的资源和成本优势相结合,可以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布局,提升整体竞争力。然而,这一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链不完整性、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挑战。李教授提出,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企业加快多元化市场布局,加强灵活应对策略,并加大政策支持。同时,中国政府应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帮助,以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


接着,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李教授指出数字服务贸易与数字电商的迅速发展为共建国家带来了新机遇。上海“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建设,以及杭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举办,都是推动数字贸易合作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李教授建议推动长三角地区企业与东南亚国家的本地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建立产业园区,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加强培训与教育,加大技术转移,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升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最后,李教授教授对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的背景下,长三角产业如何向东南亚转移提出了四点对策建议:(一)积极应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二)适应贸易规则和政策环境;(三)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五)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RCEP 视阈下中国与东盟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态势

刘伟研究员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中国和东盟山水相连,隔海相望,命运相系。千年来,绵延不绝的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绽放出亚洲文化兼收并蓄、万物并育的独特气质,连接起亚洲人民开放包容、倡导和平的共同价值,凝结出中国和东盟携手合作、共行现代化之路的精神追求。对此,刘伟研究员从RCEP视阈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态势并展开汇报。


首先,刘伟研究员展示了中国与东盟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势与特点。中国与东盟文明交流互鉴形成了多元化的交流平台、建立了经常性交流平台和机制。具体来说,在文化方面,文艺展演传递友好情谊、影视交流增进文化理解、东博会凸显人文交流平台作用。在教育方面,建立了经常性交流机制、深化教育合作、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在旅游方面,双方互为重要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签证简化、跨境文化旅游成为双方国家旅游合作的重要载体和新热点。因此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呈现出积极、深入且广泛的态势,这种交流互鉴不仅丰富了双方的文化多样性,也为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接着,刘伟研究员指出了RCEP下中国与东盟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相遇。(一)RCEP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东盟的纽带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升级、推进东亚区域合作的机制化、培育合作新增长点。(二)RCEP进一步夯实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根基:通关便利化、人文交流机制不断完善、民间交流更加频繁。(三)RCEP为中国-东盟深化文化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文化产品的流通、文化投资的增加、文化产业的合作。


最后,刘伟研究员对现如今RCEP框架下,中国应如何深化与东盟的文明交流互鉴提出了相关建议:(一)促进治国理政互学互鉴,增进政治互信;(二)发展开放型人文经济,构建人文交流平台;(三)利用数字化技术,开辟跨文化交流新维度;(四)借力RCEP拓宽合作事项,深挖合作潜力。



“一带一路”地区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应对方式研究

甘永涛教授

汕头大学华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泰国作为东南亚的重要国家,与中国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合作日益频繁,学习汉语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此背景下,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焦虑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热点议题。甘永涛教授对此做了相关的研究及报告,内容如下:


首先,甘教授指出,性别差异作为影响学习焦虑和应对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量,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对于性别差异如何影响泰国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和应对方式的理解仍然有限。


其次,甘教授提出,本研究采用基于数据驱动的网络分析方法发现大学生汉语学习焦虑和应对方式在总体水平以及各个具体维度上均存在明显性别差异,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焦虑与应对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汉语教学提供针对性的策略建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满意度。


最后,甘教授强调,该研究结果提示教育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关注性别差异,设计包容性的教育策略,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成效。

Copyright©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汕头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版权所有  粤ICP备 102160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