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5日,“百年变局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市一带一路科技服务与创新研究学院和汕头大学商学院共同主办下展开。东盟是我国最重要的周边地区之一,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方向,此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会上,多名与会教授、专家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分享,共分为五个版块展开。本期《简报》中主要呈现前两个版块的内容,涵盖王勤、曹云华、翟崑、李鸿阶、李南、操群、吴崇伯、古小松、姚丽霞、张威威、李明等专家的观点。
版块一:RCEP背景下的东南亚研究
RCEP背景下亚太经济发展趋势
李鸿阶
福建省社科院
李鸿阶教授提出东盟国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五个亚太国家签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填补了很多方面的空白,也吸引了很多的创新,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的特点:人口数量多,经济规模大;经济发展差距的包容性;质量模式的一种创新;发展启迪的进步;填补全民全国空白。后进而详细说明了RCEP实施对亚太经济的影响,其中特别补充说明了对中国经贸方面的正面影响。
李教授对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影响提出了以下策略:(一)做好规划对接,提升融入能力;(二)用好减税政策,推动外贸优进优出;(三)实际差异政策,深耕重点固剖;(四)促进双向投资,深化产业合作;(五)构建综合枢纽,打造互联互通大通道;(六)强化创新服务,拓展发展空间。
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赋能RCEP合作
翟崑
北京大学
翟崑教授认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为RCEP赋能,而RCEP的合作也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活力;同时提出了对中国东盟与RCEP的未来展望。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RCEP双向赋能,中方愿意扩大市场,加强“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发展,倡议开展数字治理对话。
翟教授对未来的方向有着三方面的思考:(一)RCEP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支柱,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支柱赋能RCEP的发展;(二)中国东盟下一步合作是一带一路与东盟印太展望的对接,能够合理应对美国版的印太战略,尤其是酝酿中的印太经济协定;(三)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数字货币等领域的合作还不尽成熟,中国东盟要为货币金融合作做好准备。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将与RCEP一起携手共建繁荣家园。
RCEP背景下东南亚经济发展与区域整合
王勤
厦门大学
王勤教授从东盟视角,谈了对RCEP背景下东南亚经济发展与区域整合的预期影响。
王勤教授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阐述:(一)RCEP是东盟主导的高标准和高质量自贸区。RCEP对标国际而言属于高标准,其覆盖的其他相关方面广,区域间成员的经济依赖程度高;(二)东盟在RCEP经济体中的地位。东盟在RCEP经济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球价值链和东亚区域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同时,RCEP成员国在东盟外向经济占重要地位;(三)RCEP对东盟经济复苏和区域整合的影响。RCEP将助力后疫情时期东盟国家经济复苏,加快东盟国家的市场开放和产业转型以及加快东盟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区域生产链。高标准高质量的RCEP也将提升东盟区域一体化水平;(四)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以RCEP为契机,构建高质量的“一带一路”;以RCEP为动力,促进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转型升级;构建双向投资和产业合作,构建新型区域价值生产网络;把握RCEP契机,提升区域制度性开放水平。
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
曹云华
暨南大学
曹云华教授就“RCEP背景下的中国——东盟经贸关系”议题展开报告。主要论述RCEP对亚太的影响、RCEP凸显了东盟的地位与作用、RCEP对中国——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
曹教授的报告中含有两个关键词:(一)礼物。曹教授认为,RCEP是东盟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RCEP将为亚太自贸区进程提供实现路径和有力推动;(二)共同体。曹教授认为,全面经济一体化是我们对RCEP的最高级期待,我们是奔着建立像欧盟这样的经济共同体的目标出发的,同时我们也期待着它能做得比欧盟更好。
中国在RCEP价值链关系中的中心作用研究
李南
厦门理工学院
李南副教授对中国在RCEP价值链关系中的中心作用进行研究,并从四个方面论证了中国成为RCEP价值关系中的中心国原因:(一)中国是重要出口目的地和进口来源地;(二)中国嵌入了成员国价值链生产,提高了双边价值链贸易参与程度;(三)中国产出从需求端拉动RCEP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四)中国通过直接投资构建了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的区域价值链的生产体系。
李南副教授运用大量数据从双边出口国内增加值结构和制造业与服务业国内增加值两方面重点分析了中国在RCEP价值链关系体系中的中心作用,后得出三个结论:(一)中国直接吸收RCEP成员国出口的能力有所下降;(二)中国出口重定向作用则不定;(三)中国返回吸收能力有所提高,均超过RCEP其他成员国,主要吸收的是制造业增加值。最后,李教授基于此又提出三点建议:(一)提高中国直接吸收与返回吸收能力,同时应优先吸收RCEP区域内的产品和服务;(二)提高中国重定向能力;(三)重视RCEP的最终市场,促进RCEP吸收更多发展中国家。
RCEP下税率调整机制对中国菠萝产业的影响研究
操群
澳门科技大学
操群博士就RCEP下税率调整机制对中国菠萝产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六大国际竞争力指标构建的分析模型下,中国菠萝产业对比全球菠萝产业呈现出国际竞争力相对不足的形势。RCEP下各国税率调整使中国菠萝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国内方面,我国对国外进口菠萝产品采用了逐年降税的政策,国外进口菠萝产品可能会进一步侵占国内市场;国内生产从业者由于利益受损,可能转向其他农产品生产或更换种植品种。国际方面,越南、缅甸、柬埔寨等实施税率下降型调整政策的RCEP国家设置了关税壁垒,且降税时间较长,不利于中国菠萝的出口贸易。 研究表明,中国菠萝产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一)品种不够完善,品种结构单一,更新换代慢;(二)品质有待提高,存在一定药剂大量使用问题;(三)多小规模农户生产经营,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技术总体落后,产业化水准有待提高;(四)加工工艺落后,种植成本较高,竞争力有待提高;(五)果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益有待提高。因此,中国菠萝产业继续发展需要品牌赋能、科技赋能、金融赋能、合理利用土地确权等战略,从而不断增强中国菠萝产品国际竞争力。
版块二: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国别经济
印尼经济:2021回顾及2022展望
吴崇伯
厦门大学
吴崇伯教授对印尼经济做了回顾与展望。吴教授从印尼的环境、投资机会、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建议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印尼的投资环境。(一)印尼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经济环境相对稳定;(二)印尼人口多,市场大,劳动力充足;(三)本币能在印尼流通,资本可以自由转移,外企在印尼参与证券交易享有和本土公司一样的待遇;(四)印尼自然资源丰富;(五)国内消费贡献了60%的GDP,对外依赖相对较小;(六)爪哇岛人口密度大,投资饱和,而外岛经济过疏;(七)华侨华人在经济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次:行业投资机会。(一)印尼决定大力开发深海油田,印尼成为亚太新兴能源大园;(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可以进行投资建设;(三)渔业以及海洋旅游业发展可以相互合作共赢;(四)工业制造和矿产资源有待开发。
第三:主要的困难和问题。(一)渔业方面:海洋资源丰富,资金不足,有待开发;(二)基础设施方面:资金不足,基础建设稍微落后,物流成本高;(三)印尼采取强制手段维护海洋利益,以及南海问题;(四)其他亚投行和综教、务工问题。
最后:对策措施。(一)投资前做好投资准备工作;(二)多做公益事业,注重环保;(三)不能把中国思维放在印尼投资上;(四)中国企业要和印尼企业要形成良性竞争;(五)重视语言方面的人才。
越南经济:2021回顾及2022展望
古小松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古小松教授对越南经济做了回顾与展望。古教授主要通过越南发展情况、疫情对越南经济的影响以及2022年及中期发展前瞻三方面分析了越南的经济形势:
首先:过去一年越南发展情况:越共“十三大”对越南国家及地区的发展以及在国际上产生一定的影响,也被视为越南发展的新起点。在该会议上,回顾了越南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提出的今后25年发展的“越南梦”,并选举了新一届领导人。古教授认为越南最高层重返四驾马车,将给越南带来新的局势。
其次:疫情对越南经济的影响,有三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一)2020年到2021年4月,越南的疫情防控做得相当好,而2021年4月以后,印度病毒传入,对越南冲击非常大,尤其对越南主要的工商业城市;(二)越南由严密的疫情防控到选择放弃“清零”;(三)经济受疫情影响,由过去的正增长到负增长,尤其2021年第三季度跌至最低。
最后:2022年及中期发展前瞻:古教授分析认为:越南接下来将会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深入推展;同时,由于越南疫情依然严峻,经济缓慢复杂。对于对外关系方面,古教授特别指出,2022年中越关系不会有大的改变,还会继续往前发展。
中国对东南亚能源产业的投资研究
姚丽霞
新加坡国立大学
姚丽霞高级研究员以“一带一路”为节点,分别从东南亚的能源挑战、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前中国在东南亚能源领域的投资和东南亚的能源“一带一路”四个方面展开细致分析。
首先,东南亚的能源挑战:(一)能源供给安全,化石能源依然占主导;(二)截止到2040年,东南亚用电需求将增加250%,急需外资投资;(三)环境挑战。
其次,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一)2000年中国正式宣布“走出去”战略;(二)2001年加入WTO;(三)2009年出台新的政策以提升产业结构和转移产能,所有这些元素都鼓励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四)自2010年始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快速增长;(五)2013年“一带一路”提出,我国企业更加有意向去海外探索基础建设投资的机会。
第三,“一带一路”前中国在东南亚能源领域的投资:化石能源,CNOOC、CNPC在印尼、泰国、缅甸的油田的投资,在缅甸的油气管道投资,在印尼的煤炭开采,在老挝、缅甸、柬埔寨的大型水电。
最后,东南亚的能源“一带一路”:(一)印尼超过14个的煤电投资;(二)可再生能源:中国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光伏投资;(三)电网投资。
姚丽霞高级研究员对其做出了总结:中国在东南亚能源领域已经超过了25年,中国应该增加能源产量以及扩大能源基础设施规模,当前,“可持续性”依然受到质疑,能源产业的发展东道国政府应承担很大责任。
“一带一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必要性及挑战
张威威
华东师范大学
张威威博士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了“一带一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必要性及挑战的相关问题,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讲述了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主要有以下三个内容:(一)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表达;(二)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现实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三)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实践。
其次,列举了推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挑战。(一)政治方面,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政治互信不足;(二)经济方面,中国-东盟经济关系密而不亲;(三)文化方面,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交流度不高。
最后,提出了实现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议措施。张博士认为,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优化双边政治信任,构建同舟共济新航道;(二)务实双边经济根基,推动利益共享新模式;(三)健全文化认同机制,实现关系融合新境界。
数字经济与中国农产品出口——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察
李明
华中农业大学
李明同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考察的背景下,就数字经济与中国农产品出口问题进行研究,李同学认为,数字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为国际贸易注入了新动力,并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李明同学对东道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一定的测度,分析了东道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提出“波动时上升”是各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且各区域具有稳定向好的趋势。东南亚、南亚和东欧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而西亚和中亚相对落后。其中东南亚和南亚由于新加坡和印度的带动具备较高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但相互之间也具有竞争;中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上升趋势不明显。
其次,李明同学做出重要总结:“一带一路”沿线43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和国别差异性;东道国地区的人均GDP,劳动力要素和FTA对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东道国首都与中国首都北京之间的地理距离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东道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能够增加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流量。最后列举了政策方面的启示:不仅要加强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合作,激励各方推行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战略,也要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同时充分利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探索国内数字企业转型和国际数字经济合作并驾齐驱,推动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等与东道国数字经济发展相融合。
(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