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9日,“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学术研讨会暨《泰国发展报告(2022-2023)》发布会”在汕头大学举办。本次论坛由汕头市“一带一路”科技服务与创新研究院和汕头大学商学院主办。在主旨报告和分论坛中,来自国内外近70位专家学者就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等议题进行探讨,多角度、全方位寻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案。
图1 会议现场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华侨精神
在主旨论坛环节,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教授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背景,基于比较视野分析了华商疫情前后对华交流开始敏感的变化,华人华侨在这种新动态中充当起了桥梁的作用,排除困难与中国交流。另一方面,企业的复苏在疫情后虽有呈现利好的趋势,但总体恢复进度较为缓慢。龙教授基于数字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中国的央企、民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资源共享精神,合力开拓新兴市场。
韩山师范学院原校长林伦伦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赞侨讲话为指导,在侨批视野下讲述了以下三点华侨精神:第一,华侨胸怀祖国,带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支持革命,渗透着海外侨胞的血泪和汗水的侨批银信就是华侨对祖国、家乡的一片深情的真实的历史见证;第二,借助水客的故事,以侨批的历史为基础讲述了潮汕人诚信于世的精神;第三,以红头船的故事和大峰祖师文化为引,讲述华侨勇于开拓,善于创业的精神和感恩崇善,重教兴文的传统。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鸿阶院长表示,在省际的比较视野下看不同区域省份在加快对外开放进程中的目标定位,有助于各省市对共建“一带一路”选择好实践发展路径。他认为要明确共建“一带一路”惠民生、高标准和可持续的目标,并指出探索“一带一路”实践的具体六点操作:第一,加强统筹协调;第二,支持国际产能合作;第三,促进设施互联互通;第四,构建载体平台;第五,推进交流合作;第六,强化服务保障。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合作联系紧密
过去十年,“一带一路”倡议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随着后疫情时期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沿线国家提高了对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质量效益和红利分享诉求。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国际部林跃勤主任回顾了过去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成就,表明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国际冲突加剧、竞争激烈、参与国家动摇和退出共建等挑战。面对东盟已经成为共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引领龙头的情景下,林主任给出了以下四点建议:第一,改善共建顶层战略规划;第二,持续高质量共建国际制度标准;第三,拓展和增强共建合作领域与动力;第四,提高质量标准和打造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张远鹏所长在《中国对东盟数字产品贸易长期巨额逆差分析》主旨演讲中指出,可根据中国对东盟数字产品贸易的基本情况,从内外因素深入分析,了解到中国对东盟的数字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的数字产品转换,贸易逆差“先升后稳”等现象。针对产品贸易长期巨额逆差的现象,张所长为促进中国-东盟数字产品贸易更好发展,给出了以下六点政策建议:第一,全面加强在“一带一路”和RCEP框架下的高层沟通与对接;第二,努力优化东盟国家数字产品贸易的营商环境;第三,着力提升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第四,持续加强中国数字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品质提升;第五,不断推动中国数字服务贸易市场开拓;第六,深入开展数字产品贸易的标准规则制定。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勤教授就东盟成员参与IPEF的内外动因,谈到了东盟成员借助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一步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吸引区内外清洁能源的投资、加入全球最低税(GMT)规则的四个政策动向。王教授以IPEF四大支柱和政策动向为指导,提出要重视IPEF框架下全球价值链重构,逐步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区域供应链,扩大清洁经济和能源转型领域的合作。
为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研究院李涛教授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中资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主旨演讲中表示,基于柬埔寨中资企业营商环境与劳动力素质问卷调查分析,李教授发现在柬中资企业国际形象塑造存在障碍的问题。他强调在柬中资企业国际形象塑造的路径取向要注重传播水平、品牌意识提升和强化柬埔寨国别研究,做实分众细化工作。
汕头大学商学院胡少东教授通过对侨批网络研究的回顾,以潮汕地区侨批网络为重点,总结了研究的四点结论:第一,宗族关系和地缘关系建立合作的纽带;第二,地区偏好依靠宗族关系保障侨批递送的安全;第三,侨批网络中各批信局之间的联系相对较松散有利于侨批网络高效地运作;第四,侨批网络并不存在以地域为界的小帮派;第五,派系的重叠性为批信局拓展合作关系。
随着“一带一路”深入推进,美西方不断炒作中国“债务陷阱”议题,中国是老挝、缅甸、柬埔寨的最大双边债权国。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邹春萌教授以老挝为例,分析外债问题演进特征,提出了要收紧货币流动性,加强外汇管控,借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帮助解决债务累积问题,寻求国际组织的帮助等多项举措进行纾解。
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经济》编辑部王媛媛主任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亚太区域研究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和前瞻性的重点选题;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郑慕强教授从“讲好华侨故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入手,进行系列口述史研究。郑教授指出,潮汕籍海外华侨华人数量众多,而东南亚地区是华侨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但是现有口述史研究存在代表性华人样本的选择问题。主旨报告的最后,郑教授针对前期在泰国的调研工作进行分享,介绍了王金国等业界领袖、陈绍扬等侨联领袖以及黄迨光等文化传播典范。
“一带一路”建设承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与东盟是“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重要地区。在此基础上,9日下午的分论坛以区域国别经济研究、区域联盟发展推动“一带一路”共建为重要议题,专家学者通过介绍马来西亚、老挝的经济贸易变化,提出进一步推动中马铁路和中老铁路建设,促进中国-东盟双方互利合作。与此同时,专家学者针对IPEF框架下提出优化东盟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路径和通过贸易矩阵可视化对RCEP的成员国扶持新能源产业展开论述。此外,也有专家学者就“一带一路”机制、灾害管理合作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
泰国华侨华人人口基数大,在中泰经济、政治、能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泰两国关系的深化及“一带一路”的推动上扮演重要角色。从经济层面来看,专家学者以中泰贸易产业情况分析中泰对虾交易、两国高技术产品和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阐述以RCEP为引领,着重探究嵌入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对其全球价值链参与的影响。从政治层面来看,泰国对外援助遵照了TICA对外援助决策机制和管理体系、NEDA四个领域合作的执行机制。泰国的能源发展层面主要着重于能源转型的发展速度、开发类别和国际比较三方面。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密切,为包括泰国在内的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有学者从泰国移民中的女性视角分析存在非法移民、结构性歧视和权益保障的问题,提出移民政策上的展望。
本次会议由汕头大学汕头市华侨华人经济文化交流协会、汕头大学粤台企业合作研究院和汕头大学华商经济研究所协办,由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教授和商学院院长梁强教授致开幕词、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郑慕强教授介绍中心成果《泰国发展报告(2022-2023)》主要内容及后续研究计划、汕头大学国际学院院长高见教授主持开幕式。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在当天举行揭牌仪式,研究院的成立有利于整合全校资源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侨”的研究和智库平台建设,凸显汕大人文社科的亮点和特色。
图2 汕头大学区域国别与华侨华人研究院成立揭牌仪式
图3 《泰国发展报告(2022-2023)》封面
来源:汕头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
编辑:马雪丽
初审:王迎春
复审:黄之琦
终审:郑慕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