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重塑教育格局。2025年3月28日,教育部以“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为主题,召开了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2025年部署会。会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必须勇于改革创新,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
自2018年起,汕头大学商学院便前瞻性地推动和实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商科专业”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会计学专业,勇立潮头,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从2022年起,会计学专业新增智能会计和大数据管理会计方向,构建起独特的“AI+会计”教育生态,致力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数智财会人才。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导论》《Python数据分析基础》等设为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同时,在《智能会计》《大数据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中融入AI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形成特色鲜明的“AI+会计”课程体系。此外,专任教师编写的《Python财务数据分析及应用》《财务管理与Python实现》等配套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高校采用,受益师生遍及全国各地高校约2万人,在高校教育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师出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配套教材
在教学实践中,会计学专业的专任教师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工具的优势,以雨课堂、大语言模型(如DeepSeek、豆包)及智能工具为依托,构建起“全员参与、全流程覆盖、多场景融合”的智慧教学新模式,实现了AI赋能教学的全覆盖。
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借助DeepSeek、豆包等大语言模型辅助备课,通过多轮对话优化知识输出,高效生成教学资料、案例及习题库等,同时利用讯飞智文的智能PPT生成功能生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快速优化教学设计,大大节省了教师的备课时间。

教师利用DeepSeek辅助备课

教师通过讯飞智文自动生成图文课件
教师利用DeepSeek制作教学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AI—学生”的“三元”动态教学模式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师利用雨课堂等智慧教育平台,实现智能点名签到、实时答题、发送弹幕、作业分发与批改等课堂管理任务,同时结合大语言模型释疑解惑,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例如,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中,通过雨课堂动态记录学习数据,自动生成平时成绩,课堂上穿插限时习题与随机点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专注度,增强课堂的参与感和互动性,促进了知识的深入理解。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对比不同大语言模型的回答,并提炼准确答案,再通过雨课堂随机分享,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例如,讲解“债务重组”概念时,学生通过询问多个AI工具并提炼出准确答案,教师再结合会计准则进行深入解析。而在《智能会计》和《RPA财务机器人》课程中,Python、WeAutomate、n8n/flowise等工具助力实现财务活动自动化教学,教师指导学生运用agno框架构建智能体,借助大语言模型的多模态能力整理财务票据信息,批量提取票据信息并生成动态分析报告,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视化实践,切实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利用雨课堂平台进行智慧互动教学
教师利用大语言多模态实现票据信息提取
课后,人工智能技术在批改学生作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AI工具通过智能识别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对作业进行评分和提供个性化的评语。这一过程不仅减轻了教师批改作业的负担,而且有助于提升评分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雨课堂平台则自动向教师手机发送课堂报告,对教学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分析,助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改进,为过程性考核提供有力依据。此外,AI工具还扮演着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角色,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学习辅导支持服务。

教师借助大语言模型智能批改作业
在推进AI赋能教学的过程中,专任教师始终注重技术伦理与能力培养并重。目前,所有“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课程已在课程大纲中融入人工智能伦理知识,旨在培养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的道德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知识产权,避免侵权行为。同时,在课程中设置AI伦理专题,通过“重复造轮子”等项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技术原理,避免对AI工具的浅层依赖。此外,教师不仅向学生介绍AI工具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还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教会他们如何评估AI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以及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
从传统的“教师—学生”二元教学模式,到如今“教师—AI—学生”三元动态教学模式的全面转型,会计学专业的AI育人实践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与学生参与度,更重塑了财会人才的培养范式。未来,专任教师将继续深化AI与会计教育的融合,探索智能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等场景,为行业输送兼具扎实专业素养与人工智能技术能力的新时代财会人才。